四月的苏州,创新创业热潮涌动。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幕开启,苏州各地正在加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1”的整体构架中,“1”指的便是苏州工业园区,但园区所代表的“1”又不仅仅是唯一开发区这么简单的概念,其中更蕴含、肩负着核心先导区的独特使命。
回顾过去二十多年,园区用自身经历向世人展现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不仅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开发区前列,也成为了极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而伴随着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园区再次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用创新驱动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是园区内在转型升级的迫切愿望,也是对如何在示范区发挥引领作用的深入定位。
自主创新“打通”创新经济任督二脉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在创新发展、“二次创业”的新征途上,园区制定了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并通过创新平台和投融资平台的建设,以及大力实施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和扎根计划等措施,进一步加速新兴产业的崛起。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新兴产业重要一极,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可谓风头正劲。
一块小小脑起搏器的植入能让一位帕金森患者做出“高难度”的动作。以脑起搏器研发“起家”的苏州景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近来成为园区备受关注的一块“香饽饽”。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就诞生了脑起搏器技术,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强迫症、抑郁症等人类多种难治性疾病,然而,在国内,彼时这一技术一片空白。经过多年努力,在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内,一切得到了改变。
苏州景昱医疗成功突破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入式脑起搏器,用于治疗以帕金森病为主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不仅打破了美国长期在高端医疗器械垄断的格局,更让大家欣喜的是,其在未来投产后价格有望降到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
苏州景昱医疗董事长宁益华告诉记者,他们的团队是从2008年开始着手研发的,如今围绕该产品公司已申请专利86项,其中发明专利46项,国际专利PCT2项。从完成样机研发和工程测试,到动物实验、型式检验、生物相容性检测,再到全国5家医院的64例帕金森病临床试验,这些年来,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创新与坚守的内涵。
在苏州工业园区,像景昱医疗一样的科技创新企业和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成长。仅去年园区就新引进468个科技项目、124个领军团队,全年新增12家销售过亿的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实现50家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营销收入全部超亿。同时,超5000万销售的科技企业达到近100家,超千万销售的科技企业300多家,带动三大新兴产业实现30%增长,一批科技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为园区成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领头羊打下了坚实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介绍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首期资金已经到位,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领先的纳米技术研究基地,吸引国际一流团队,大大提升苏州在国际上的创新地位。
值得说明的是,中科院电子所、兰化所、药物所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落户启动,金鸡湖创业长廊吸引19家民营孵化器入驻,与中关村创业大街南北呼应,园区已成为全国创新创业最活跃区域。
服务经济“点亮”转型发展之路
二十多年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始终是创新政府服务的先导者,譬如在解决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园区不断涌现的一批创新型金融机构,正是破题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一环。
同时,有数据显示,园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连续多年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东部综合商务城的重要亮点,成为园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
“最困难的时候,连给员工发工资都要四处找人借钱,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协创软件副总经理王关洪介绍,公司是在2010年注册的,2011年到2012年行业开始不景气,接单的成本难度不断变大,公司在资金问题上开始周转不开。
那段时光应该是协创最艰难的时期,由于创业初期主营软件外包业务,导致了公司现金流的缺失,找银行贷款无凭证也不给贷款。没有资金,有订单也不敢接,运营成本的压力几乎让协创喘不过气来。好在通过多方介绍,他们找到了苏州工业园区统贷平台,统贷平台在关键时刻为协创解决了供血不足的难题。
王关洪回忆,协创在2011年申请统贷,2012年十月份就拿到了100万元,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一样的帮助。100万元,对于成长关键期的协创软件而言,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这笔贷款让王关洪他们心里有了底,让公司在资金上有了一定保障,对于业务也可以大胆放开手去做了。
显然,对于众多科技型企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服务,特别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纵观2014年,园区新兴产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效应逐渐放大,风险补偿类市场创新产品不断完善,共帮助科技中小企业获得贷款2.7亿元,政府统贷平台发放贷款1.5亿元,支持科技中小企业近100家。
科技与金融的创新融合显然是园区深化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科技金融超市”等诸多服务模式的创新也让人眼前一亮。园区在提升科技企业服务方面的各种尝试,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必将给园区践行亲商服务提供不竭的活力。
与此同时,借助苏台灯会、金鸡湖商务旅游节、马拉松、龙舟赛等大型活动拉动消费增长,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总部经济加快集聚,也是园区服务经济发展速度的最好印证,与之相辅相成的还有各类载体的兴建,以及邻瑞广场及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圆融购物中心、华润购物中心、凤凰国际书城、斜塘老街、李公堤四期等一批服务业项目的建成启用。
令人欣喜的是,园区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创造了多个全国、全省的“第一”和“唯一”,先后成为全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首个“鼓励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发展试点”、唯一的“中新合作现代服务业创新试验区”、唯一的“商务旅游示范区”……这些成绩充满表现了,园区除了旨在打造一个科技创新、经济领先的国家开发区外,在打造“非凡城市”的内涵中还包含着打造一座时尚现代、有着人文关怀、宜居幸福的新城。
当然,所有的改革创新举措,不仅为园区营造了一流的政策环境,促进了相关服务业加快发展;也促进园区在转型发展中树立了更高的标杆,激发了更大的动力,始终追求卓越、创新创优。
产业创新“点燃”融合大梦想
二十多年发展,对苏州工业园区来说,产业融合早已不单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而成为了一种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产业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也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更能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013年12月18日,大型电商兰亭集势售往境外的一件婚纱作为江苏省第一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成功在苏州工业园区发出,这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跨境电子商务项目正式开始运作;2014年6月11日,中粮“我买网”苏州公司通过苏州口岸入境2048箱,价值一百万日元的天然饮用水经园区办检疫人员现场查验合格后顺利放行,这也成为园区口岸首批入境的电子商务进口货物。
对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先试先行,园区又是作何考虑的呢?
业内人士分析,主要是因为跨境电子商务需要形成一种规范合理的监管系统来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这样的模式形成了,就能打破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跨境电子商务自然就会实现高速发展,在这方面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首单跨境电商的成功发出,表明了园区正在通过创新通关业务模式,不断提高外贸服务水平,推动形成跨境电商产业的集聚,打造出园区独有的优势。据了解,园区将通过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这一契机,积极帮助电商企业在区内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还将延伸电商行业产业链,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互动、上下游配套衍生服务充分衔接。
曾见过这么一个比喻:传统行业创业好比登山,互联网创业好比冲浪。山总是在那里的,永远有机会,登多高取决于实力。而浪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如果你错过了一波浪,就再也追不上它了。
跨境电子商务是一种颠覆传统的贸易模式,在有限资源的限制下,其成为区域发展的制高点是大势所趋。同时,跨境电子商务依附于无限容量而又客观存在的网络空间,没有资源的压力;它还将协调好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形成三方共赢的可喜局面。由此可见,跨境电子商务不仅代表着服务业的再一次升级,也是产业融合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
更大的创新是“互联网+”行动计划。
简单来说,“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本质上,“互联网+”是通过产业融合,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也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了一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在园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在苏州工业园区,加工贸易向服务业的转型,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的升级,更新潮的“互联网+”行动计划都是强有力的支撑点,撑起了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融合的大梦想。
记者:向煜
来源:现代苏州
苏ICP备11051515号-2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1760号 版权所有: 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协会